山西211大学新任命一名学术副校长
太原理工大学官网显示:新任命一名学术副校长杨晓伟,此前已经任命一位学术副校长占小红
杨晓伟,男,1982年4月生,山西晋中人,无党派人士。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Green Energy& Environment、《储能科学与技术》期刊编委 。
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2020年6月至今,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员、特聘教授,校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2025年7月任上海市长宁区科委副主任(挂职),2025年11月任太原理工大学学术副校长。
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化工领域的机理、技术与装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青年973计划等科研项目,在Science、Engineering、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一等奖一项。
今年9月,此前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的占小红已出任太原理工大学学术副校长。
占小红,男,1979年10月生,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导,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专业博士,中国商飞博士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访问学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级岗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专用领域国家级人才基金获得者。
他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任山东省高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2023年6月至2025年5月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事处副处长、高级人才办公室副主任,2025年5月至2025年9月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占小红长期从事轻合金激光焊接、高效增材制造领域的机理、技术、装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发共用技术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承担航空航天型号研制任务多项。主编出版教材/著作5部,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1)、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发明二等奖、航空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远长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世纪学府,坐落于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太原。其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1953年,学校独立建校,定名太原工学院,直属国家高教部;1962年划归山西省管理;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直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的山西矿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我经受的挫折比较多,但是我是不服输的人。挫折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更重大的发展趋势,能从中剔除不重要的外因,找到最要自己努力的方向。所以再重大的挫折也不怕。”在他眼里,挫折反而成为前进的动力。正式凭着“不服输”的狠劲儿和冷静分析的头脑,让他取得了众多骄人的成绩。
杨晓伟教授从2004年以来主要是做高性能电化学储能技术、新型碳材料和生物界面材料的研究,在基于石墨烯的宏观组装、结构调控和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性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建立电极/电解质体系的系统工程,发展液体调控多孔材料的软化学方法,获得超高密度但具多孔性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器 (Science 2013,被引用约480次);利用溶剂化效应抑制石墨烯团聚,构建多孔石墨烯薄膜,实现超快速充放电(Adv. Mater. 2011,封面,被引用约490次);探索碳纳米管在碳纤维表面的垂直生长方式,获得电子、离子快速传输的多级结构(Chem. Mater. 2015,封面);开发新型的干细胞生长因子缓释体系,促进肝细胞体内修复(Adv. Sci. 2016);获得国际专利一项(PCT/AU2014/000197);撰写一章英文专著(Lithium-sulfur batteries based on carbon nanomaterials, Carbon Nanomaterials for Advanced Energy Systems, ISBN: 978-1-118-58078-3)。 上述成果获得了包括多位中外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同行专家、Science等国内外出版商等关注和好评,也被中国化工学会授予“侯德榜化工青年科技奖”。
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2014年同济大学唯一获批的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围绕构建神经干细胞三维培养体系,进而通过电刺激等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具有功能的螺旋神经元细胞以治疗听力损失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试图在活体动物模型中形成稳定的三维支架,检验三维体系在神经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验证其在恢复听觉功能中的功效。本项目将通过多学科交叉,培养一批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转化医学的青年优秀人才,为我国在干细胞治疗听力损失的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此外,他还与口腔医院合作申请了学校交叉重点项目《BMSCs联合石墨烯在颅颌面部骨缺损修复及口腔种植领域中的应用》。
他知道大学时光对于学生来说何其宝贵,愿意倾尽心力帮助更多学生惜时力学,莫负韶光。他主动担任了首届“材料-新能源汽车创新班”班主任,完成了首届学生的宣传、招生、面试、班委组建,并多次召开班会,探讨学习和生活经验,现在已经使同学们顺利过渡到大学生生活阶段。他所在的实验区面向新材料、汽车和新能源工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培养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人文艺术基础,掌握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相关知识,兼备汽车工程领域专业基础知识,适合于从事新材料、汽车与新能源技术相关领域生产、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以及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研发人才或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有了比较大的课题组以及做了大一班主任之后,我的时间大部分和他们一起过”“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杨晓伟教授与自己的学生亦师亦友,对他们倾注无限热情和关爱。他目前指导了1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和一批本科生,在周末和节假日也经常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和学生探讨研究进展。他为学生安排了舒适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并引导他们独立地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而且,他还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讲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前沿动态。他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作为社会的精英而存在,所以着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领导和组织能力,也会给他们创造机会。因此他的课题组地每个同学都积极向上,并都有十分好的文化修养。“当然如果开始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样一些问题的同学,我也会比较严厉的跟他谈话,这样扭转过来态度之后,他会有所收获的。”他会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及时挖掘潜质或纠偏,做学生们的诤友,拳拳之心令人起敬。
杨晓伟教授说:无论做什么,首先要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做人做事就是要一个“正”字;实现个人价值就是做顶天立地的事情,就是奉献社会。因此,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身正气,落落大方,满满的正能量。搞科研、育英才,亦是热情饱满,积极向上,绝不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在高水平基础研究基础上,他积极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促进产学研合作。他与上市公司江苏省允升国际展开深入合作,开发“快充式长寿命石墨烯基电化学储能器开发”项目,主要任务是基于石墨烯的超高导电、导热性能,应用于下一代快充式锂离子电池,线小时的目标。胸有浩然气,身御快哉风,该项目电动汽车储能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突破,将很快进入产品生产前的定型工作。我们始终相信这项技术将会给大家带来极大的便利,为我国的能源事业添砖加瓦。
“我喜欢创造一些新的东西,也因此有成就感,同时我也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包括我的同事、学生、孩子,乃至更广泛的人群。”他的希望是更多的人凭着不停地改进革新、创造的精神,实现每个小我的目标,同时,也推动整个社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永不言弃,永不服输,永怀希望,他永远在路上。杨晓伟教授深知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教师、公民的责任,锐意进取,将创新精神贯彻始终,他必将在人迹罕至的山峰欣赏别样的美景!
- 上一条 干细胞技术及其应用是人民的健康工程
- 下一条 好的作用比广告重要
